胃炎,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,这是胃黏膜发生炎症的一种常见疾病。而胃溃疡呢,则是胃黏膜在胃酸、胃蛋白酶的侵袭下,防御失衡,自身黏膜被消化盛宝策略,形成了局部炎性缺损。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,怎么胃炎一下子就发展成胃溃疡了呢?其实,胃炎到胃溃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已经处于炎症状态,如果致病因素持续存在,比如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、大量饮酒、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等,胃黏膜就会反复受损。正常情况下,胃黏膜有着自己的防御和修复机制,但当损伤过于严重,修复跟不上的时候,炎症就会进一步发展,逐渐侵蚀胃黏膜,当损伤深度达到或超过黏膜肌层,胃溃疡就出现了。就好比一座房子,一开始只是屋顶有点小破损(胃炎),但如果一直不修,还不断有外力破坏(不良因素持续作用),慢慢地屋顶就会破个大洞(胃溃疡)。
那么,在胃炎向胃溃疡发展的过程中,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呢?这里要重点说一下 “2 多 1 痛”。
便血多
正常的大便颜色通常是黄色或棕色,如果发现自己的大便颜色变黑,像柏油一样,或者大便中明显带有血迹,这就可能是胃出血的表现。胃黏膜在炎症或溃疡的影响下,血管破裂出血,血液经过肠道时,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,就会使大便变黑。如果这种便血情况持续出现,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,这很可能是胃部病变在加重,需要赶紧去医院检查。
反胃多
感觉胃里的东西往上涌,老是想呕吐,而且呕吐出来的可能是隔了很久的食物,有一股酸臭味,这就是反胃多的表现。当胃部出现问题,尤其是幽门部位受到影响时,容易出现幽门梗阻,导致胃内的食物不能顺利进入肠道盛宝策略,就会出现反胃、呕吐的症状。
上腹痛
这种疼痛一般出现在上腹部,可能是隐隐作痛,也可能是胀痛、灼痛,而且疼痛没有什么规律。在胃部不适的诸多表现中,疼痛的发作规律常常令人捉摸不透。有时,刚进食不久,摄入的食物就仿佛成了“导火索”,让疼痛迅速加剧;而有时,在空腹状态下,疼痛又会毫无征兆地突然发作。很多人觉得偶尔痛一下没什么大不了,忍一忍就过去了,其实这很可能是胃炎正在向胃溃疡发展,或者已经是胃溃疡的症状了。上腹痛是胃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一旦频繁出现,一定要重视起来。
胃镜检查的重要性
当身体出现 “2 多 1 痛” 这些症状时,胃镜检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诊断手段。通过胃镜,医生可以直接看到胃内的情况,胃黏膜有没有炎症、有没有溃疡,甚至有没有早期癌变都能一目了然。在胃部疾病的诊断手段里,胃镜检查作用非凡。它可不只是能精准发现胃部存在的各类问题,更厉害的是,还能在检查时取部分组织做病理检查,从而进一步明确病变的真实性质。所以,别害怕做胃镜,它就像是给胃部来了一次 “深度体检”,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,尽早治疗。
加速胃炎向胃溃疡的发展
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或看电视,会让人不知不觉吃多,加重胃的消化负担,还会因为注意力分散,影响消化液的分泌。
经常吃很烫的食物,超过 60℃ 的高温会损伤胃黏膜,就像热水烫到皮肤会起水泡一样,胃黏膜反复被烫伤,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常,增加患病风险。
胃其实有自己的 “防护盾”
胃黏膜表面有一层黏液屏障,能阻挡胃酸对胃壁的侵蚀,还有丰富的血液循环,为胃黏膜细胞提供营养和修复的原料。但长期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,影响胃的修复和休息;吸烟会使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减少,降低其抵抗力。只有好好呵护胃的 “防护盾”,才能减少胃部疾病的发生。
在各类消化系统疾病中,胃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,可谓十分常见。然而,不少人对其掉以轻心,未予以足够重视。殊不知,这种忽视极有可能使胃炎逐步恶化盛宝策略,最终发展为更为棘手的胃溃疡。平时一定要多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,一旦出现 “2 多 1 痛”,尽早去做胃镜检查,同时避开伤胃的习惯,保护好胃的 “防护盾”,让我们的胃部健康得到保障。
益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